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站!
各類文書范文:“反暴力 講法制講秩序”專題教育活動材料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反暴力 講法制講秩序”專題教育活動材料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反暴力 講法制講秩序”專題教育活動材料的正文:
馬克思主義“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1、馬克思的國家觀
“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边@是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觀點最全面、最準確的概括。
它包括3層含義:
?、賴沂怯须A級社會的組織。這說明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發(fā)展的結果,是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同樣,國家也必然伴隨著階級、階級矛盾的徹底消滅而自行消亡。這是國家的產生、發(fā)展、消亡的客觀規(guī)律。
?、趪沂请A級統(tǒng)治。這指出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是哪個階級的政權,是哪個階級的統(tǒng)治。在有階級的社會中,任何一個階級的統(tǒng)治都來源于它們的經濟統(tǒng)治,而一個階級的經濟統(tǒng)治又必須依靠它的政治統(tǒng)治來維護和鞏固,因此國家政權總是屬于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政治統(tǒng)治是統(tǒng)治階級的聯(lián)合力量,是統(tǒng)治階級的集體意志和力量的表現,一般都是通過國家意志來實現的。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封建制國家的本質是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無產階級的統(tǒng)治。
?、蹏沂菣C器。它形象地指出國家是由許多部件所組成的互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國家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它有強迫被統(tǒng)治階級服從國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吏(干部),有實現這種權力的軍隊、警察、法院、監(jiān)獄等強制機關,還有供養(yǎng)官吏與強制機關的捐稅和國債。這3項構成一種組織力量和物質力量,即特殊的社會權力。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fā)展到消亡的客觀規(guī)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并且民族的發(fā)展是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制約的。
第二,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內部包含著不同的階級,存在有階級斗爭,所以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往往同階級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剝削階級總是將這樣那樣的民族問題打上階級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把民族問題的實質歸結為階級問題,那就只能嚴重脫離以至傷害少數民族群眾,不但不可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反而會給敵對勢力幫忙。
第三,民族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發(fā)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社會總問題解決進程中,才能得到解決。如果我們在整個革命建設中重視民族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它就對整個革命和建設過程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忽視或者錯誤地處理民族問題,她可能會給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帶來巨大的破壞力,使整個革命事業(yè)受到挫折乃至失敗。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聯(lián)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各民族應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全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應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同一切被壓迫民族實行不分國界和民族的親密聯(lián)合,共同進行斗爭,推翻實行民族剝削和壓迫的反動統(tǒng)治階級。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幾方面內容構成:
(1)宗教的本質。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此問題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完善為揭示和闡明宗教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工具。恩格斯對宗教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和宗教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展現的歷史形態(tài),先后提出過三種圖式。
第一種為從原始社會的“自發(fā)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
第二種為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第三種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人成為盲目起作用的、異己的力量?!爸挥挟攲嶋H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為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tài),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fā)展的自然產物?!豹?/P>
(4)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是維護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本質上是歷史上統(tǒng)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認被壓迫人民在歷史的特定階段利用宗教進行反抗斗爭的事實。
(5)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將隨著其消亡的歷史條件逐漸成熟而消亡;宗教對于國家來說是私人的事情,實行政教分離,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產黨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資本論”里,都有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發(fā)表出來,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經濟學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馬克思似把歷史和社會對照著想。他固然沒有用歷史這個名詞,但他所用社會一語似欲以表示二種概念。按他的意思,社會的變革便是歷史。推言之,把人類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史。喻之建筑,社會亦有基礎(Basis)與上層(Uberbau)。基礎是經濟的構造,即經濟關系,馬克思稱之為物質的或人類的社會的存在。上層是法制、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馬克思稱之為觀念的形態(tài),或人類的意識。從來的歷史家欲單從上層上說明社會的變革即歷史,而不顧基礎,那樣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上層的變革,全靠經濟基礎的變動,故歷史非從經濟關系上說明不可。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大體。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此后,馬克思主義經過了列寧等革命導師的發(fā)展而得以補充,馬克思主義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斷完善,但是,總而言之,經典的較為公認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采取批判性繼承的原則,這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揚棄”的觀點在文化中的通俗體現。
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文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這是顯而易見的:封建社會時代與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會的與后工業(yè)文明時期的文化,其本質各異。
同時,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這一點亦顯而易見。譬如,所謂之“歐美文化”與“東方文化”,其類型不同;而“燕趙文化”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態(tài)亦各異。
階級有先進與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先進階級是那些更符合社會的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社會集團,其就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正向促進作用。那么,其所屬的文化即為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相對而言的,則是落后文化。先進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性體系。具體而言,所謂先進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標準劃分為某些“亞子類”,在這些亞子類文化之間,與落后文化之間,均存在廣泛聯(lián)系。先進文化是鮮活的的,不斷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進發(fā)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斷前進。
這種吸收是一種選擇性的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之“揚棄”之說之體現,也即是“批判性吸納”原則。
各類文書范文:“反暴力 講法制講秩序”專題教育活動材料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幼兒園教職工安全責任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養(yǎng)老院創(chuàng)新與管理考察材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