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wǎng)站!
培訓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范文:《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心得體會范文:《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心得體會范文:《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的正文:
暑假在家無事,愛人上班,孩子補習,于時又拿起書本看書。今年選擇的是《靜悄悄的革命》,初讀書名,讓我頗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會是靜悄悄的呢?“革命”不是應該和“轟轟烈烈”這些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嗎?這場“靜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將本書細讀了一遍。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xiàn)“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二十多年來,他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與校長、教師們一道研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日本學?,F(xiàn)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這種傳統(tǒng)教育挑戰(zhàn)。但是,它決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所說:“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下面就我讀了這本書后談一些我的想法。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說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yōu)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獲,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guī)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發(fā)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匯看似相反,其實并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huán)境,是教學改革發(fā)生過程的一種狀態(tài);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lián)系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獲。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fā)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fā)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我們現(xiàn)在都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就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么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tài),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教師要認識兒童生動多彩的世界,了解兒童的興趣所在,關注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歡樂與哀愁,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誘惑。
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fā)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fā)言能夠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你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師會說:“上課的時候,我經(jīng)常想著,接著該怎么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huán)節(jié),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fā)言。”是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fā)言。那么,我們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應該學會傾聽?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于,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教師的傾聽也許與講課同等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對象進行談話。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樣,課堂中學生“發(fā)言和發(fā)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lián)系才能產生出來”。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發(fā)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fā)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發(fā)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系,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向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發(fā)展
佐藤學教授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fā)展。
有位社會學家曾說過:"小朋友之間的影響要比老師和父母的影響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成人的話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們有著共同的學習環(huán)境,相同的學習內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們往往可以就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爭論不休,或是為發(fā)現(xiàn)共同愛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個教室的學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響,那么,這對他們的共同進步是十分有幫助的。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能的學校通常擁有有效能的教師,教師一起合作學習,塑造出優(yōu)良的教學文化,包括教師的相互合作、教師間的密切溝通、積極的學校氣氛等,否則學校很難有成功的教學。教師相互學習有多種方法,如休息時的相互交談,教研小組活動,公開課的觀摩等等。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使他們有機會聚在一起,營造出積極的教學氛圍,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或失敗教訓,取長補短,又能使教師更為專注于自己的教學工作。
現(xiàn)今,教學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繼續(xù)深入下去,必須要有來自外部的支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學生家長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但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家長與學校的聯(lián)系主要是家長會、家訪和家?;顒樱议L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真正參與他們的學習。而在日本,家長已從“參觀教學”發(fā)展到“參與學習”,也就是家長作為“客串教師”來上課。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就要克服作為父母以自己孩子為中心的意識,逐步擴展到幫助教室里的每個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后,學生能更聽話、更安心地學習;家長和教師之間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實現(xiàn)了相互的團結合作。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lián)系,發(fā)揮社會資源的有效作用;促進相互了解,特別是家長對教育工作的了解;還可以使家長從只關注自己的孩子轉變到關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家長的資源,請他們參與到整個教育活動中,構建立體教育體系。
學校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chuàng)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市民在這個“學習共同體”里共同成長。
佐藤學教授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們震撼與反思。課程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使教育界面臨更多更全面的挑戰(zhàn)。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培訓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范文:《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團隊執(zhí)行力培訓心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讀《課堂上教師必須規(guī)避的四種現(xiàn)象》培訓心得體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