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wǎng)站!
各類文書范文:童謠童趣——老北京的童謠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童謠童趣——老北京的童謠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童謠童趣——老北京的童謠的正文:
童謠也稱兒歌,是流傳于兒童之間的歌謠,它以說為主,也有連說帶唱的,還有一唱到底的.之所以代代流傳,除了淺顯生動,韻律響亮,詼諧風趣,主要是特別適合兒童的心理.嬰幼時多是大人說孩子聽,大一點才在玩伴之間傳唱.其實孩子們對于唱詞兒并不深解其意,似懂非懂,只是覺得好聽好玩兒,自感愉悅而已.而我至今依舊喜歡聽老北京童謠,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京味兒十足——兒化韻的念白和小調(diào),聽起來是那么有轍有韻,有滋有味.
在我的印象里,最早聽到和記住的童謠,好像是那句"風來了,雨來了,老和尚背著鼓來了",又似乎是"摩挲摩挲肚兒,開小鋪兒,又賣油鹽又賣醬醋兒".拿捏不準問老母,母親卻說:"我記得是那首教你認五個手指頭的:'大拇哥,二拇弟,鐘鼓樓,護國寺,小妞妞,愛聽戲'."究竟是哪一首并無所謂,反正爺爺教我的那兩句,倒是記得挺瓷實:"趙錢孫李,師傅偷米;周吳鄭王,師娘尿床."不用說,這肯定是背不出書來的幾個頑童在挨了手板之后,一塊攢出來糟改私塾先生的.
要說流傳最廣的,莫過于那首《小小子兒坐門墩兒》了.稍微上了點年紀的北京人,幾乎沒有不會的.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首童謠仍然是大人哄孩子的"主打兒歌"——"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干嗎呀 點燈,說話兒;吹燈,做伴兒;明天早晨給你梳小辮兒."這首童謠何以逗得孩子發(fā)笑,按照漫畫大師方成先生的解釋,是"利用兒童幼稚心理和成人世界之間很大差距的矛盾,造成滑稽效果."僅我所知,光"小小子兒"就有好幾個段子,有坐井臺兒的,有上廟臺兒的,甚至同一首有多種版本.即興加詞兒也好,改換轍口也罷,只要孩子唱著高興就夠了.
六十多年的光陰,有如飛轉(zhuǎn)的陀螺,多少往事在記憶中淡漠,可兒時的童謠至今深記不忘.假如有一個"老北京童謠排行榜"的話,那么這兩首肯定榜上有名.一首是:"小耗子兒,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吱兒吱兒吱兒的叫奶奶,奶奶拿個包子哄下來."另一首是:"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煮碗面;奶奶嫌我沒擱油,我給奶奶磕仨頭."前面這首講的是一位可愛的老奶奶,手里拿著香噴噴的包子,才把溜到燈臺上偷油吃的老鼠哄了下來.我猜想,在老奶奶的心目中,那個饞嘴的小耗子不就是懷里抱著的大孫子么.而后一首很像"我"和奶奶合演的一出滑稽戲:孩子倍兒孝順,又是給奶奶嗑瓜子又是煮面;而奶奶呢,故意挑刺兒,為的是拿小孫孫開心.寥寥數(shù)語,卻怎么琢磨怎么可樂.
如果說小小子兒系列是說給男孩子的,那么下面這三首則是唱給小閨女聽的,其一:"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人家的閨女兒都來了,我家的閨女兒還不來,說著說著就來了,騎著驢,打著傘,光著屁股挽著纂兒";其二:"二月二,接寶貝兒,走路渾身不得勁兒,搬個板凳兒我坐會兒.點個火,抽袋煙,問你婆婆住幾天 多了一個月,少了二十天";其三:"丫頭丫,會看家;偷老米,換芝麻;芝麻細,油炸蜜;棗兒糕,熱火燒,撐著丫頭叫姥姥."實際上,大人給孩子說童謠的時候,根本不考慮什么姑娘小子,想起什么唱什么,圖的是個樂兒.
在我看來,老北京童謠中有一種屬于另類的,即用孩童非常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極盡夸張搞笑之能事.此類童謠八成是老太太為了哄孫子隨口編出來的.我估摸說的時候連自己都覺得可樂:"金箍(勒)棒,燒熱炕,爺爺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鐵蠶豆,大把兒抓,娶了媳婦兒忘了媽.要媽就耍叉,耍叉就分家","老頭兒老頭兒玩火球兒,燙了屁股抹香油兒;老太老太玩火筷,燙了屁股抹香菜","拉洋車的好買賣,大爺拉著大奶奶;大奶奶放一屁,崩出大爺二里地","豬八戒他媽,會耍叉;洗腳水,熬倭瓜;干窩頭,一嘴兒仨;老咸菜,大把兒抓".還有一類童謠內(nèi)含諷喻,只記得兩首:"十冬臘月大雪降,老兩口子爭熱炕.老頭兒要在炕頭睡,老婆兒不讓不讓偏不讓!老頭兒拿起炕笤帚,老婆兒抄起搟面杖.老兩口一直打到大天亮,結(jié)果誰也沒撈著睡熱炕";還有"初三,十三,二十三,老兩口吃飯把門兒關(guān).蒼蠅叼走了一個飯米粒,老頭子穿鞋追到西山.老婆子在家掐指來算,傷財惹氣費盤纏".還記得母親跟我說過,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物價飛漲,孩子們在抽陀螺時愛唱這么兩句:"抽漢奸(即陀螺),抽漢奸,雜和面兒賣一千."聽得出,這是窮苦百姓借孩童之口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
一邊做游戲一邊說唱的童謠更讓我感興趣,像兩人雙手對握模仿拉鋸的那首:"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背著也不去,抱著也不去,嘰里咕嚕滾著去."還有一首《打花巴掌》,詞兒美腔也美,我格外喜歡.玩時兩人對坐,交叉擊掌的同時,先說后唱:"打花巴掌嗨,正月正,老太太愛看蓮花燈.燒著香兒,捻著捻兒呵,茉莉茉莉華兒呵,穿枝蓮呵;江西臘那個艾康尖呵……"詞尾部分全是與時令相應(yīng)的花名,好像是從正月唱到九月,可惜我就會第一段.附帶解釋兩句:"蓮花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即陰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的晚上孩子們手里舉著的彩燈.它是用彩紙蓮花瓣組成的,故曰蓮花燈,也有在荷葉中間插上半只點著的小紅燭,滿街跑著玩的.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一過,年味一天濃似一天.小的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最盼的就是過年了.與此同時,一首首伴著稚嫩童音的兒歌,也隨著年的到來蕩漾在胡同和院落中——"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兒,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這些帶著年味的童謠所折射出來的老北京風俗民情,大多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今天的孩子是體味不到了.
小院里,星光下,晚風中,母親哄著我哼唱童謠的情景恍如昨日.稍凝思,一幅古都市井生活的風俗畫便在眼前展開,透著那么古樸,那么悠閑,那么祥和.我想,那時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是唱著老北京的童謠走出四合院,走出胡同的.但愿今天的孩子也能擁有幾首屬于自己的童謠,永遠留在他們溫馨的記憶中.
好童謠是什么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金波認為,好的童謠是心靈雞湯,它能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和北京市許多熱心于教育的人士一道,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廣新童謠.
金波認為,傳唱好的童謠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文學素養(yǎng)很有幫助."童謠是低年級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學樣式,對于那些認字不多,閱讀有困難的低年級學生而言,通過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一些知識,這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童謠的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形式多樣,而且往往和音樂形影不離.金波認為,童謠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紐帶,它和舞蹈,繪畫等很多藝術(shù)有著很深的關(guān)聯(lián),從小傳唱童謠有助于孩子音樂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像北京市宣武區(qū)師范第一附屬小學,既鼓勵孩子吟唱童謠,又鼓勵孩子表演童謠,畫童謠中的情境,讓孩子從多方面受益.談到孩子參與童謠創(chuàng)作,金波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從新童謠開始最理想,也最符合孩子的天性.創(chuàng)作童謠不像寫小說,編故事那樣讓孩子難以適從.從自身實際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把孩子的天性調(diào)動起來.
中央教科所專門從事德育研究的劉驚鐸教授認為,好的童謠有利于孩子價值觀的形成.他說,童謠往往具有評判,價值判斷的功能,對好的事物進行褒獎,對壞的事物進行諷刺,好童謠的傳唱有利于將
價值觀念融透到孩子的內(nèi)心,同時它的褒貶功能有利于孩子是非辨別能力的鍛煉.他認為,傳唱童謠還是一種非常好的溝通方式,不單單有助于孩子情緒的宣泄,還是孩子與孩子,孩子與成人之間進行心靈溝通的鑰匙."童謠就像壓縮餅干,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傳統(tǒng)因子,它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都非常高,符合孩子們的興趣點."劉驚鐸說.
各類文書范文:童謠童趣——老北京的童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孕期防輻射食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 鬼節(ji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